2023-08-20 09:42
中国作为很典型的传统农耕文明大国,以农耕为主、手工业为辅的经济模式构筑起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高度文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并非单纯的农村,而是集农耕、养殖、手工技艺、医术、美术、文教事业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大部分传统工艺都发端于家庭,根植于乡村,产业繁荣并延续于乡村。发展传统工艺一直是乡村富民的重要手段,这是个老传统。
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工艺美术兼具经济与人文、技术与美术、个性化生产与产业可聚集等多重属性,以及可定制、可观光、可体验、绿色无污染等多重特点,因此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可发挥独特作用。
首先,工艺美术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快速的城镇化导致部分自然村落空心化,这种情况多为十户以下的交通闭塞的微型村寨,大中型村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如今大多数乡村的交通和通信都便利了,地面上的文物、老宅、作坊、戏台、街巷等得到了科学保护和修缮,本土的工艺美术资源得到了挖掘和恢复,乡土手工技艺能手受到政府和市场重视。近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在全国16个省区市,培育了67个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特色区域。其中地市级如泉州、温州、莆田、潮州、景德镇、黄山等地的工艺美术产业集群规模大,综合性强,发展水平高;区县级的如青田石雕、宜兴紫砂、东阳木雕、龙泉青瓷、乐平古戏台、永清核雕等,这些工艺美术产区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村镇级的如新华村银饰、镇湖苏绣、吾屯下寺的唐卡、周城村的扎染等,它们都是工艺美术特色村落,一业兴带动一村兴。总之,各级工艺美术特色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工艺美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工艺美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公司+农户”、文创进乡村、文旅融合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最好要想办法把工艺美术产业留在乡村,让生产带动乡村,维护村民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些设计师仅仅下乡去采风,利用乡土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创意设计,产销都放在城市,这样对乡村产业振兴帮助不大。
其次,工艺美术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新时代以来,国家各部委都很重视发掘和重点培养乡土人才、高技能人才、文旅融合人才,鼓励这些人才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带头作用。乡村依然葆有不少缝纫、刺绣、木雕、石雕、陶瓷、草编、竹编、漆艺、布艺、剪纸、造纸、建筑、金属加工等各类工艺美术人才。工艺美术过去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代际传承,如今看来这种代际传承方式过于单一,要利用现有的更多元化的社会教育资源来弥补代际传承的不足。高等艺术院校和社会团体开办的各类工艺美术高研班、技能培训班和文旅部推动的非遗研培计划等社会教育资源,应该下沉到产区,甚至要向村民倾斜,向基层技艺人员敞开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渠道。特别是高职、中职等社会教育资源既要克服陈旧的教育思维,也要克服蜻蜓点水式的做法,要做到确实以乡村职业技能教育为培养方向,用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专家教授、管理运营者三方力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常态化的教育机制。
再次,工艺美术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蔡元培曾说:“手工艺的劳动是艺术化劳动。”手工艺是带着情感温度的、有一定发明创造性质的个性化劳动。工艺美术的生产者透过其产品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与消费者或观众形成良性互动,传递人文关怀,交流审美情感。工艺美术产业可活化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街。工艺美术生产作坊、产品展览展示场所、博物馆等可以成为乡村文化会客厅。工艺美术过去是乡村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乡风民俗的重要力量。
最后,工艺美术可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的生态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不只有好手艺,还有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就是要放大原生态乡村魅力,致力于留住乡风、乡韵和乡愁,要体现出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和谐美,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如今交通极为便利、信息畅通无阻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工艺美术门类都适宜在乡村发展,各类编织工艺,尤其是竹制品的开发利用应得到乡村的重视,因为它完全符合2022年国际竹藤组织提出的“以竹代塑”的倡议,在发展绿色产业、解决村民居家就业方面应该走在前列。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自媒体手段和电商直播平台,拓展传播方式和销售渠道,以沉浸式方式展现乡村工艺美术生产、生活的文化魅力。
乡村振兴,工艺美术大有作为。正如中国轻工联合会张崇和会长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所总结的那样:“走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工美赋能正当其时,传统工艺美术服务乡村振兴的潜力无限。要深挖民间工艺资源,扶持乡村工美产业;要培养乡土工艺人才,服务乡村就业创业;要发展工美特色村镇,推动乡村文旅融合,让工美与乡村同兴,产业与地方共荣。”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