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0 06:39
“图上这款盆栽还有吗?”“上次你推荐的产品我很满意,还能推荐一些新产品吗?”……10月8日上午,一打开电脑,嘉兴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的小徐就不断接到订单和咨询。
在网络那头的顾客并不知晓,客服小徐其实是一名白血病患者。病魔缠身多年的她失去了正常工作能力,也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她接受社会各界捐助多年,在去年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只需要躺在床上点点鼠标,就可以接收订单,然后通过电话,通知生产基地发货,快速完成生意交接,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
“能靠自己劳动赚取报酬贴补家用,感觉真好!它让我觉得努力地活着不是累赘,可以尽己所能活得有价值。”在小徐看来,她收获的不仅仅是钞票,更是对生活的希望。而赋予她希望的,是崇福镇农创园的“共富大棚”。
农创园托起了一群农创客的致富梦,而富起来的农创客,搭建起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共富大棚”,带领周边的青年、村民走上了共富之路。
一个人的梦想与一群人的事业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农创客项智能的花卉基地鲜花温控大棚内,五彩缤纷的绣球花争奇斗艳。
“从小我就有一个田园梦,希望可以与花草相伴,过自己热爱的生活。”2016年,项智能带着30万元启动资金来到了崇福镇,走进了刚刚建成的农创园,成了第一批前来“淘金”的青年创客。
这一年,刚刚起步的崇福农创园采用“政府搭台,创客唱戏”的模式,全力吸收新鲜力量激活农业一池春水,旨在摆脱“留守田地的农民越来越老”,以及“农业的未来之路越走越窄”的困境。农创园里,政府提供高标准农业设施大棚等硬件,还让创客享有租金优惠、贴息贷款等“保姆式”服务。
项智能觉得,有了政府坚实的托底,创业风险大大降低。“土地是有感应的,只要我投入了、付出了,它就会给我丰厚的回报。”今年,来到崇福第六个年头的项智能把绣球花事业做得日渐红火。“今年,销售额能达到七八百万元。这个规模,超越了我最初的创业梦想。”从追梦启程,到梦想落地,项智能感恩在最好的时代,来到了最适合的地方。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先富起来的项智能认为,要想把绣球花事业做得更大,最好能吸引更多的同道人到崇福农创园一起“玩农业”。只有在大磁场的引力下,才能拥抱更多的机遇。于是,一有机会,他就动员同学、朋友、熟人到崇福跟他一起创业。就这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梦想唤醒另一个梦想。在项智能的现身说法下,在创业沃土的召唤下,一个又一个青春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2017年,擅长种植花卉的尹海龙通过项智能的介绍,拖家带口来了,种植起了开花类小盆栽,有了每年亩产15万元的回报;时隔一年,尹海龙的叔叔尹振杰也来到崇福,研究花卉培育新技术,大大延长了花卉销售期;返乡创客张静惠,放弃动漫设计师工作,回乡开始与蚕桑打交道……
在农创园,每一个大棚都升腾着一个梦想。每一位创客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大家相互学习着、激励着、充实着、幸福着。截至目前,崇福农创园共引育农创客50余名,入驻创新项目40个,2021年投产项目39个,可望实现产值9000万元,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正创造出更多模式的新农业。
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 一直做一定赢
崇福农创园的“共富大棚”不但点燃了青春的奋斗激情,还不断丰富着共富的途径和内涵。
“这是捕蝇草,真的可以捕捉小虫哦……”在崇福农创园里,主播们向网友介绍着各式各样新奇的食虫植物,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主播们带领网友走向田间地头,不仅推荐了当地美景,还展现了本地的优质农产品。
“刚来时,我们不知道能干点啥,但是当把心沉下来,在人无我有、人缺我补的定位中,慢慢找到了自己能干、喜欢去干的那个‘支点’。”创客主播张源说。
在崇福农创园,50多名农创客中,有的是技术高手,有的是销售能手,有的则是王牌主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行当,但彼此间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自己的特长,围着田园打转。擅长技术的尹海龙,每天专注的是引进新品种,种出更受市场欢迎的鲜花;销售能手不但负责销售鲜花,还要把从市场上摸到的行情,及时反馈给像尹海龙这样的种植户;网络主播负责推介田里的风景、田里的产品,让美丽风景成为美丽经济……就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正蔚然成型。
农创客“小虫”刘国明在这里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食虫草基地。张静惠承包了30亩地,打造集蚕桑养殖、采摘、加工等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在她承包的桑树地里,大学生沈佳祎拿着相机认真拍照,以做好网店线上维护。而在农创园的西侧,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生嵇凌端正坐在电脑前耐心回复着线上消费者的一个个咨询。郑少平夫妇来自农创园周边的城郊村,接触过木材加工的他们开始收购树皮生产基肥,为农创园的绿色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就围绕这个‘农’字,我们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直做,农业这条路嫁接现代社会的新思维,肯定会越走越宽广!”畅想未来,项智能目光坚定。
为爱前行 “共富大棚”点燃更多的创富热情
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创业梦想、收获创业财富的农创客们,没有忘记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怎么帮助周边更多村民致富,不让他们在共富路上掉队?”农创客们聚在一起时,经常讨论这个话题。于是,有形的“共富大棚”拆掉围墙,让共富快车搭载更多村民,点燃起他们的创富热情。
授之以鱼是第一步。今年春节,东安村的一名老党员张师傅养殖的鸡,遇到了销售难题。得知信息后,项智能和其他农创客毫不犹豫拿钱组建了农创客爱心基金,专门用来帮助东安村的低收入农户。农创客们按市场价向张师傅购置了47只土鸡,并把这些鸡送给了村里的低收入农户。
授之以渔是第二步。崇福镇农经中心主任冯志刚清楚,光靠农创客输血不可持续,要实现共富,归根结底得依靠农创客建立起一个良性造血系统。
日益增多的农创客,让附近村民就业有了新去处。目前,120多名村民长期在农创园帮工,一年下来,仅工资收入就达到数百万元。
依托农创园的溢出效应,东安村还将一些零星农田、旱地和农民抛荒地改造为高标准温室大棚。目前已有7位“农创客”租用了共5万多平方米大棚,仅此一项就给东安村带来44万元的新增收入。
不仅要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更要带着农民赚。在与农创客多次商讨后,今年,崇福镇依托农业创业创新平台,由村党组织牵头,吸收村集体内低收入农户共同出资,将低收入农户的承包地以“互换并块”方式实现集中连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共富大棚”。
建成后的大棚出租给农创客等农业主体经营,并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低收入农户由此获得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业薪金等收入,实现“一地三金”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崇福全镇共有3个村实施“共富大棚”项目,涉及土地160余亩,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113户,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可增加43万余元。
以农创产业发展带动青年创业创新、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崇福正探索走出一条以美丽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径。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