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15:55
暮色沉沉,太湖上帆影点点。潮声徐来,远方渔火闪烁。或是在一个冬日的清晨,湖面上飘着一层雾气,渔人划着船,与阳光彼此追逐……又是一年九月,太湖沿岸的老渔民们不禁再一次记起、谈起这些曾经鲜活的画面。
为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从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渔业管理部门收回了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在太湖水域的渔业生产者全部停止捕捞作业,太湖正式进入退捕禁捕期。
太湖沿岸江苏、浙江两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4市15个区(县、市)曾有49个专业渔村(社区)、1万多名渔民。退捕一年来,渔民如何转产,渔村如何发展,太湖的自然环境和渔业资源又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天走访中,岸边渔民向笔者讲述了他们的幸福新生活。
告别“水上漂”
安稳新生活“如鱼得水”
去年12月,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的退捕渔船陆续开始拆解。“本来没什么感觉,真等到把船交上去的时候,心里还是舍不得的。”从小在太湖边长大的王渔风,亲眼见证了自家的渔船驶入移交拆解场地,被吊装拆解。
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退捕渔船拆解现场。滨湖街道供图
从去年10月1日起,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从人员、场地、资金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工作推进。其中,作为禁捕退捕工作核心区的南太湖新区承担了全市禁捕退捕工作四分之三以上的工作量,市农业农村局专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下沉街道,专职协调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区里以相关街道农业农村办为基础,从街道机关、新进村社两委人员中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2个工作专班和11个工作小组,创建“三表两议一承诺”的南太湖禁捕退捕模式,并在原白雀水泥厂码头区域,建立移交拆解场地50余亩,安装视频监控,24小时实时监控,确保船网工具回收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童年的美好回忆多半与太湖有关,王渔风这个名字也承载了一家人与太湖的鱼水深情。“小时候一到周末假期,最喜欢邀着小伙伴一起去太湖边玩,太湖是‘看’着我长大的。”去年夏天,他们一家和太湖其他的渔民一样接到了太湖退捕的通知:为保护太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在太湖水域作业的渔业生产者,应当于2020年10月1日起全部停止捕捞作业。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退捕,一家人心里头都不是滋味儿,但在仔细看过退捕方案后,他们理解了退捕工作的用意,“支持国家的政策,希望太湖好好‘休息’,越来越好。”王渔风说。
与儿子的冷静理智不同,刚听闻要退捕的消息,王国良几天没睡好觉。“我在太湖捕了40年的鱼,对太湖特别有感情。去年接到退捕通知那几天我真是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我想着,我们渔民不捕鱼了要怎么办呀?”回想起那时候的情景,王国良还是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虽然很着急,但当时我想着,是时候为自己安排点别的出路了。”
找工作在王国良的人生里绝对是“计划外”的事情。面对招聘要求的条条框框,他有些无所适从,“脑子很乱,低估了找工作的难度。”于是只能从打零工开始。王国良先是跟着鱼市师傅开夜车送货,后来又去工地开水槽,还挖过下水道,能做的零工他都做了一遍,“基本上都是体力活,工钱也是年底才结。”
打零工不是长久之计,王国良开始了新一轮的寻觅。“政府有好的政策和补贴向我们渔民倾斜,我也要主动抓住这个机会提升一下自己。”关于再就业的选择,王国良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年龄摆在那儿,加上在船上的这40多年,没有学历、只会捕鱼,找工作确实没有优势。
退捕政策下来后,湖州市人力社保局发动举办了“秋季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149场,推送适合退捕渔民就业的保洁、保安、货运等岗位信息3000个以上,积极为退捕渔民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搭建求职交流平台,帮助其实现就业。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站相关负责人坦言,退捕上岸的渔民在转产再就业时的确面临一定困难,“渔民大多文化水平低,多年来只从事捕鱼工作,与很多工作岗位的招聘条件都不太匹配。还有一些渔民年龄较大,身体也不太好,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为解难题,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主动入位、创新思路,全力保障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据了解,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太湖退捕渔民的捕捞许可证、身份证号码、家庭人口、住所、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准确排摸核查,规范登记造册,做到“一户一档”,确保渔船渔民底数全面精准,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合理框定渔民范围,切实锁定补偿安置对象。同时,政府积极搭建“就业帮扶桥”,以发展产业、务工就业及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组织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带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
职业技能培训课堂。受访者供图
今年年初,王国良参加了湖州市白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前在渔船上,对电路还是比较熟悉的。”王国良表示,自己年轻时候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对学习新技能是有信心的。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考核,王国良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学会了,工作好找多了!”今年6月,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他顺利入职浙江鑫达医院,从事维修工作。有了证书加持,干起工作来更有底气了。“政府帮我们联系招工单位和培训机构,把我们上岸转产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半年时间的课程培训,我现在两个证都考出来了,还有一个电工证已经在路上了!”据了解,王国良所在的后勤维修队共有30多人,其中和他一样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的有十几位。
通过技能考核,王国良拿到了证书。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告别了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捕鱼岁月,王国良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之前在太湖里捕鱼,凌晨两三点钟就要出门,风里来雨里去,风险也很大。现在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一天工作8小时。工作环境好了,单位离家也近,上班只有十分钟路程。每个月也有稳定的收入,年底还有十三薪的奖金,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了。”在就业政策的帮扶下,王国良的爱人也顺利转产,目前在鑫达医院餐饮部工作。告别了“夫妻船”的颠簸,现在两人每个月收入加起来有一万多元。
2018年,王渔风通过自主创业开办了湖州船上人水产店,“之前捕鱼时都是自产自销,后来积累了不少客源,生意越做越大,干脆开了个店。”王渔风表示,早上自己出门进货,父亲在上班前会到店里帮忙。目前,店铺的年收益在30万元左右。
针对创业创新,湖州市人力社保局也做了相关宣传,鼓励引导有创业意愿的退捕渔民积极投入创业创新大潮。据了解,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个人创业最高可申请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合伙经营的,最高可申请80万元),并按规定给予贷款贴息。
空闲时间,王国良会去水产店里帮忙。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说起上岸后的角色转变,王国良感慨万分:“三百六十行,没有哪一行是不辛苦的。要想有幸福生活,不能光等,要靠自己去争取。”
风光流转等闲过
仍是船上掌舵人
朱玉林,原太湖渔民,家中世世代代都在太湖捕鱼。去年10月1日,湖州市正式启动太湖禁捕退捕工作,随着渔船和捕鱼工具的陆续上交,老朱结束了45年的捕鱼生涯。
太湖渔火,延续祖辈,行至此处,正式划上句点。
与其他上岸转产的渔民不同,早在13年前,老朱就已“另谋出路”,入职南太湖游船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景区游船驾驶员。“捕鱼看似简单,好像只需要撒撒网,其实需要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个苦活儿,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干不了。”老朱叹了口气,“我年纪大了,想过得轻松一些。”
朱玉林在驾驶游船。受访者供图
嘴上说着没有精力捕鱼了,实则在真正退捕前,每年到了开捕季,老朱还是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抽时间去湖上进行捕捞。“当然会担心收成,而且每年都有压力,毕竟这么多年过去,捕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朱玉林表示,太湖退捕倒是给了他彻底放松下来的理由。
之前因为常年捕鱼,家庭很难照顾到,如今不用再去湖上,和家人见面也就容易了许多。去开游船之前,老朱还开过饭馆,当时他通过生态养殖的螃蟹更是风靡一时,成为顾客必点。如今,老朱把养殖的技术教给了儿子。水产店的生意日益红火,望着接踵而至的客户订单和家人忙碌的身影,老朱欣慰一笑,转身拿起玩具,招呼着孙子过来玩。
朱玉林和爱人帮着儿子照看水产店生意。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作为早期成功上岸的代表,朱玉林的转产经历也为新上岸渔民提供了再就业的思路。“渔民是非常熟悉水上工作的,即使不捕鱼了,开船总没问题。”朱玉林说,“之前每年捕鱼就那一两个月,也是看天吃饭。现在除了固定工资,还有了五险一金,生活又多了保障。最重要的是,船舵仍旧在我手中,心里踏实。”
和朱玉林一样踏实的,还有小梅村的老渔民们。2007年12月,为改变原太湖度假区渔民长年水上居住的状况,提高渔民的生活质量,湖州市启动了“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小梅村共安置渔民158户693人,安置面积达29750平方米。“安置在这里的渔民多数年龄较大,退捕后再找工作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鼓励他们就业之前先要让他们的养老有所保障。”小梅村党委书记姚志华表示,去年12月全村已实现转产转业,退出太湖捕捞。其中,拆解渔船224艘,船只补偿3398万元,并于今年1月全部补偿到位。据了解,小梅村全村渔民共1218人,其中16周岁以上的1080人已纳入湖州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小梅村渔民安置房。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今年,我们启动了‘美丽小区’建设,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完成村级事务中心及老年活动项目的推进工作,不断提升渔民们上岸后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姚志华说。
做人不做浮漂草
要做水上“捕鱼人”
去年退捕上岸后,居小根通过招聘来到了湖州益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道路卫生巡查员。虽然已经告别了捕鱼生活,但捕鱼人踏实勤劳的品质却一直影响着他。
提起居小根,公司领导许才宝笑着说:“小根是个实诚人,有次在巡查时碰见从工地开出的渣土车,他二话不说,骑着电瓶车直接横挡在渣土车面前,让司机下车清理车身后再走,不要弄脏了路面。”认真负责、严谨心细,是全公司人对居小根的评价。
居小根每天骑着电瓶车进行道路卫生巡查。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刚退捕时,居小根曾做过一个星期的机械喷漆工。“在湖上自由自在惯了,做一份新工作真的不适应。”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转产多少有些疲惫与无奈。
“去年退捕后,街道给了我们一个任务,就是在用人方面尽量照顾有转产需求的渔民。”据许才宝介绍,居小根就是借此机会进入公司的。“我们会推出就业门槛相对较低的岗位,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提供就业机会。”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截至目前,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已全部实现了就业。
“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撒网要撒迎风网,开船要开顶风船。”湖上的日子总是过得快而简单,每每收网后,居小根总掂量着收成,绝不多索取一分。捕鱼教会了他要知足、懂感恩。“我之前是在内河捕鱼,结婚之后来到太湖。”27年来,一直和鱼打交道的他见证了太湖上的渔船越变越多,见证了太湖渔民因钱袋子渐渐鼓起来而展露的幸福笑容,也见证了一批批同行们拆船离湖,在上岸后驶入了不同的人生“航道”。
下午5点,居小根下班走出单位。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船没有了,但政府分配了房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想踏实把日子过好。”能够顺利再就业,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居小根想象中最好的归宿了。退捕,有不舍,毕竟捕鱼曾是他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方式。当然,也有迷茫——惯于在水中“行走”的人,是否真的能在上岸后扎稳脚跟?
在日常道路卫生巡查工作中,居小根负责的区域一圈跑下来约40公里,他每天都要跑上几圈。问起现在的工作累不累,居小根摇头:“比捕鱼的时候轻松多了,没有那么辛苦。”
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待工作和人生的态度。“不论是捕鱼还是巡查,都要用心做好。”居小根说。
欲识人间最幽处
太湖水,十载梦
一年来,为确保“一泓清水入太湖”,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加强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先后设立湖州市太湖禁捕联合执法值勤点、太湖水域生态联勤警务站等特色执法站点,完善浙苏联席会商合作机制,开展水陆联查,形成捕捞、流通等全链条监管机制,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水上”“岸上”相呼应,形成“严禁严查、长效常态”的良好氛围。
太湖水域生态联勤警务站等特色执法站。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也按下了快进键。此后,通过在太湖沿岸1公里、各条河道入湖口及中心城区河道布设拦截防线,配备各类机械打捞船,新建控藻平台等举措,逐渐让太湖恢复美丽“容颜”。
2020年,湖州市治水办(蓝藻办)编制了《2020年太湖蓝藻应急防控暨水环境质量保障方案》,明确月亮湾、环城河为重点区域,采取“预警、拦截、打捞、治理、严控、限排、美化、限航、放流、清淤”等10项应急保障措施,在长三角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会议上,湖州市与无锡市签署了《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促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集成,共同提升蓝藻防控水平。
经过一年退捕工作的推进,今年再次站在南太湖新区的渔人码头,湖风清爽怡人,空气清新湿润。“往年天一热,整个岸边都是臭的,有时候甚至要紧闭门窗。今年明显好了很多。”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工作人员说。
早年,渔人码头是太湖渔民的聚集地,长期停泊着百余条渔船,久而久之形成码头。1997年,南太湖一期开发建设之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和就餐,这里的渔民有了新的生计,打造了24条餐饮船,形成了一条湖鲜街。但由于餐饮船一定程度污染了水质,且台风季节形成了安全隐患,于是在2007年,湖州市政府决定改造湖鲜街,整体拆除餐饮船,新建了如今的渔人码头。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地标建筑——月亮酒店,周边就是当年渔船停泊、聚集的地方。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之前的无序捕捞已经侵害了整个太湖的生物链。如今想要实现生态的平衡,退捕势在必行。”南太湖新区治水办副主任蒋仕斌表示,太湖退捕不仅能修复生物链,对太湖水质的改善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蒋仕斌介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太湖边种植了30公里的芦苇荡,“芦苇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吸收湖水中的污染物,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区域。年底将芦苇收割后送到加工厂碾成颗粒,可作为燃料使用,避免了二次污染。”
太湖边绵延30公里的芦苇荡。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保护太湖水环境,曾经的渔民也出了份力。“这一年,我们不断吸收部分退捕渔民加入护渔员、水面保洁员、渔政协查员的队伍,巡查监督和生态保护工作,拓展就业空间。”太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李金方曾是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莫鸭港自然村的渔民。自太湖实行全面禁捕退捕以来,他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交船上岸。当别人考虑着去哪儿打工时,他毅然加入了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村护水队,完成了从“捕鱼”到“护水”的蜕变。
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村护水队队员正在清理湖面漂浮物,修复太湖水环境。长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长兴县太湖街道工作人员王澹表示,湖州不少沿湖的乡镇,还针对退捕渔民推出了“太湖蓝藻打捞工”的公益性职位。此岗位因更贴近渔民技能特长而广受欢迎。目前,在长兴县太湖街道,就有19位退湖渔民从事这一职业。
周末得空时,王国良会去太湖边走走,偶尔驻足,似是在追忆曾经迎风斗浪的那方天地。经过一年的退捕工作,如今的太湖真如词中所写:“看垂虹千丈,斜阳万顷,尽倒影、青奁里。”
太湖水质越来越好,其中的变化,王国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不太会表达,但心里明白,退捕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做出的正确抉择。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