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谈丨从“交树交印”制度看政绩观

2023-08-10 10:56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考察翠云廊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交树交印”制度,不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交树交印”制度由来已久。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清点古柏数量,把古柏的保护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此后,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存活、生长等状况。斗转星移,剑阁县至今仍沿袭驿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将古柏数量及生长状况作为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重要内容和自然资源审计范围之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清人有诗句赞曰,“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正是得益于历代实施的“交树交印”等制度,由万株苍翠挺拔的古柏组成的300余里绿色长廊,仿佛蜿蜒苍龙,不仅功在当代,而且惠及子孙后代。

  “交树交印”制度向世人生动诠释了潜绩和显绩的内在统一。“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的,“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保护古树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这方面工作更多是不显山露水、做长期性铺垫的,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是不折不扣的“潜绩”。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长期坚持,才使得“三百长程十万树”的景致得以形成,长久造福于百姓,真正积潜功为显功、化“潜绩”为“显绩”。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几代干部群众依靠艰苦奋斗建成了红旗渠,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用数十年时间将沙漠变绿洲,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防护林,无不是长期潜功、潜绩累积而成的典型。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为了创造所谓的“显绩”,大搞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热衷于“造势一时”,最终无不是在折腾百姓中黯然收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才能经得起时间和民心的检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当从“交树交印”制度中学习把握“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而是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