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海省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 “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来”(欣欣向荣的中国)

2022-02-14 08:12

现在,我们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到哪都要问一声乡亲们:还想过什么样的好生活?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习近平

 

  正午暖阳下,红瓦黄墙藏式房,窗明几净亮堂堂。51岁的牧民索南才让抱着小外孙玩耍,屋内桌上摆满馓子、麻花和水果,炉火烧得正旺,奶茶醇香扑鼻。

  这里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平均海拔3300米。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藏族牧民搬迁安置新村,走进索南才让家做客。面对热情的乡亲们,总书记深情同大家说:“看到你们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们村子变化很大,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

  新春伊始,记者探访这个村子,不时听到阵阵欢歌,家家户户充溢着幸福的味道。

  “我们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我在家门口给总书记献上哈达。”

  索南才让对习近平总书记做客时的情景念念不忘,“总书记来家后,没有立即坐下,而是屋里屋外仔细察看,跟大家一起拉家常。总书记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关心实实在在。”

  索南才让从桌下翻出几张照片,当时他就是拿着这些照片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家里的变化。“以前我家就两间简陋土坯房,30平方米,草场水电不通,厕所露天,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

  2014年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台后,索南才让听说政府补贴4.7万元、自己出1.5万元就能住进敞亮的砖瓦房小院,马上报名,从草场搬进了牧民安置新村。“水电暖一应俱全,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亚古都(藏语:好极了)!”

  喜迁新居,日子还是紧巴。“我原来是少畜户,只靠8头牛过活。”2015年底,索南才让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用扶贫资金给我买了羊,我也不能‘等靠要’,又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扩大养殖规模。”

  经过几年苦干,索南才让家已有80只羊、20头牛。女儿争取到公益性岗位,一个月挣2400元,女婿应聘到县电视台,每月收入2700元。2021年,索南才让家总收入超过11万元,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100元增长到2万元以上。

  “搬出草场后,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也更方便了。2017年我们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支书索南才夫旦是“90后”,他亮出了果洛藏贡麻村2021年成绩单:村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建档立卡户8600元,通过项目租赁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39万元。

  谈到未来,村里的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张明铺开一张已三易其稿的建设规划图,“我们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集餐饮民宿、民族手工业、观光畜牧业为一体。”

  索南才让打算开个商店,卖自家做的糌粑、酥油、曲拉。“我们藏族有句谚语: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来。有了好政策,自己好好干,更甜的日子还在后面呢!”他怀里的小外孙刚过周岁生日,大名是索南才让起的——“达瓦东智”,寓意他的将来光明幸福!

  “住宿木屋今年就会开放”

  除了牛羊养殖和公益性岗位,保护生态也是索南才让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总书记非常关心生态环境保护,来村里之前先去看了青海湖仙女湾。”索南才让说,他当时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担任草原管护员的情况,并表示每月还有1200元工资,总书记听后十分欣慰。

  目前,果洛藏贡麻村共有19名草原管护员。每隔一两天,索南才让就和同伴们骑上摩托,到责任片区巡查,捡拾垃圾、修补围栏、宣传防火。虽说辛苦,却乐在其中。过去单纯的草原利用者,转型成了生态保护者和红利共享者。严格遵守禁牧、轮牧规定的牧民,还能领到生态奖补。

  近年,青海湖水位持续上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的羚羊,草场周边随处可见。”索南才让说的,是几近灭绝的普氏原羚,青海湖是它们在世界上仅存的栖息地。过去14年间,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增加约9倍。“现在管它们叫中华对角羚!”

  “生态好了,我们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慕名而来的人更多了!”张明说,这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村后山坡草原上,散落着一栋栋红色藏式小木屋和帐篷,宛如粒粒珍珠被蜿蜒的木栈道串起。

  “那儿是岗日梅朵度假村,餐饮搞起来了,住宿木屋今年就会开放。”张明领着记者沿木栈道向上走去,“周边还要建儿童乐园、畜牧观光等配套设施,给游客更丰富的体验。”

  度假村老板仁青才郎,刚和朋友开着面包车从县里回来,车上载着为木屋定制的卧床。自打2020年10月承包了度假村,他就一刻也没闲着。2021年,小木屋餐饮项目开业,主打藏餐、川菜,4个月就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进账30万元。“村里十几个牧民在我这儿当服务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仁青才郎说。

  仁青才郎是果洛藏贡麻村的能人。“小时候住的是牦牛毛编的黑帐篷,冬天住里面得裹皮袄,睡觉盖的还是那件皮袄。”长大后,他卖过空心砖,开过服装店,还组建起施工队为村民盖过暖棚、畜棚。如今,他彻底告别了牧民生活,“专职”当老板。

  说到“新业态”,仁青才郎爽朗地大笑:“我还不到60岁,还能带大伙再干10年,把小木屋的生意做大,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在牦牛绒可成了宝”

  索南才夫旦脖子上的一条咖色长围巾很抢眼。

  “这是牦牛绒围巾,村里多杰才让的企业生产的,钟布(藏语:暖和)!”牦牛绒跟牦牛毛有啥区别?带着好奇,记者来到村外的阿雅克牦牛绒制品文化体验馆。

  馆内,围巾、毡礼帽、拖鞋、挂饰、台布……各类牦牛绒制品齐刷刷摆在货架上。23岁的宗吉正在收拾货品,她负责销售,也是本村人。

  “牦牛绒比牦牛毛更柔软、更保暖。”宗吉抓起一把牦牛绒介绍,“以前,牦牛一换毛,牦牛绒都随风飘走了,现在牦牛绒可成了宝!”

  变“废”为宝,多杰才让瞅准商机。他出生在果洛藏贡麻村,母亲为了让他和妹妹上学,带他们进了县城,寄居在母亲工作的县皮革厂仓库。年轻的多杰才让没有被贫困击倒,他选择奋斗,参加高考被青海师范大学录取,毕业后在成都从事翻译工作。

  “跟客户接触时,我发现牦牛绒制品在很多地方都受欢迎,市场潜力较大。”想到老家牦牛绒资源那么丰富,多杰才让毅然返乡,在2014年创立了刚察阿雅克牛绒开发销售有限公司。在政府扶持下,他购买了第一台牛绒分梳机。起初,牧民们不相信牦牛绒能卖钱,“我们就一户一户跑,挨家解释牦牛绒的经济价值,出价收购。”

  牧民们看到了实惠,争先恐后收集起牦牛绒,县里也开设了与牛绒生产制造相关的培训。村里的朋合毛在多杰才让的企业工作了6年,成长为技术骨干,能自己上手设计新花样。“都在手机上接订单了,80%通过电商销售。”她说,“我们的产品还卖到了国外。”

  市场大了,创业之路越走越宽。2021年,阿雅克公司销售各类牦牛绒制品4000余件,经营收入200万元,果洛藏贡麻村和周边地区1000多户牧民因此增收。多杰才让被评为“青海省农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多杰才让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还要带着更多牧民增收致富,秀杰(藏语:加油)!”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