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之梦 ——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纪实

2021-10-29 07:30

       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海完成“可燃冰”试采,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首次实现规模化养殖三文鱼,黄河入海口滨海湿地成为鸟儿嬉戏栖息的天堂……

一项项创新,一件件举措。让山东的海变美了,变强了,也变富了。据统计,2020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32万亿元,占全国的16.5%,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8%。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

      日照市高标准打造的阳光海岸绿道。 山东省海洋局供图

生态护海现“海上绿水青山”:海岸绕“玉带” 盐碱地长出绿色产业

       绿地上点缀着夺目的黄菊,各种树木相互依偎,乘坐小火车蜿蜒穿行在沿海黑松林中,于幽静中倾听海浪声,仿佛来到人间仙境。

       这是日照市高标准打造的阳光海岸绿道。

     “阳光海岸绿道长28公里,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很多游客。” 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冰介绍说,整条绿道将万平口景区、梦幻海滩公园、张家台游艇码头、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串珠成线,设置了跑步道、自行车道、飘桥等绿道基础设施,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近年来,日照市不断推动海岸带生态环境大幅提升,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海龙湾退港还岸、退岸还海项目,让港口作业区搬离城市,让生态经济区永驻城市。实施“东煤南移”工程,“煤码头”变“玉带”绕海岸,实现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还海于民,擦亮了蓝天、碧海、金沙滩的金字招牌,带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山东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大力推进“蓝色海湾”、“渤海攻坚”等重大项目实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多亿元,整治修复岸线200多公里、滨海湿地5000多公顷。东营滨海湿地修复区及周边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多种鸟类栖息觅食数量持续增加;潍坊市在沿海盐碱地实施“柽柳+肉苁蓉”生态修复模式,探索出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子。

        盐碱地是长期困扰沿海居民的生态绿化难题。记者在潍坊市滨海湿地修复项目所在地看到,昔日海风吹沙的盐碱地,被一片片绿色柽柳林所代替。走进林中,一排排一行行,整齐有序,树下各种不知名的植物繁衍生息。

     “我们在树下套种了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山东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爱民告诉记者,肉苁蓉亩产约1000斤,鲜品收入1.2万元,深加工后可达3至5万元,逐步实现了从“投钱变绿”到“以绿换钱”。

      威海市则大力发展海洋蓝碳产业,以蓝色碳谷为核心,建设海洋新经济先导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蓝色碳谷包括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蓝碳小镇)、威海蓝碳盐生植物实验基地等,系统发展蓝碳经济,进军蓝碳碳汇。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山东省海洋局供图

科技兴海的“中国方案”:建世界一流港口 海洋高端装备征服深海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货运车精准地装卸集装箱,桥吊你来我往,自动导引车来回穿梭……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却不见人影。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该码头集合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等五项突破、10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向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方案”。

   “今年,我们全球首创的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实现了港区交通由单一平面向立体互联的革命性突破升级。”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公司总经理李永翠说,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公司每年都有新的技术成果问世,保持了码头的智慧化走在世界前列。

      2017年5月11日正式投产运营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持续稳步提高,目前平均单机效率达到36.2自然箱/每小时,最高达到52.1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人工码头,作业效率比国外同类自动化码头高50%以上。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指出,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

       近年来,山东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以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为重点,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全国首个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应运而生。

       于是,一项项科研成功面世:体内植入级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获批上市,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透明海洋”“海底发现”“海洋高端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的深水码头。 山东省海洋局供图

      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的深水码头,矗立着两个“巨无霸”:“蓝鲸1号”“蓝鲸2号”,他们为我国可燃冰开采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蓝鲸2号”相继在南海试采成功,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钻井平台是我们自主设计建造。”中集来福士板块人力资源部助理专员姜传薪告诉记者,“蓝鲸1号”“蓝鲸2号”由中集来福士完成全部的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建造和调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形成了六大类32项关键技术,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增强了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首批三文鱼喜获丰收。 山东省海洋局供图

产业强海打造“蓝色粮仓”:深远海建百亿级产业集群 海洋经济实现循环发展

      科技创新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

     今年6月21日,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深蓝一号"网箱首批三文鱼喜获丰收,单鱼平均重量超过4kg,共收鱼700多吨,产值超4000万元,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实现了国产海水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

    “深蓝一号”所在的黄海冷水团,距离海岸120海里,由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建设,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项目以陆上、近海、远海接力养殖为基础,建设全球首创的“陆基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陆海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

      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汤庆凯表示,预计到2025年,该项目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建成1个养殖综合管理中央平台,12个大型深水网箱,养殖水体达到170万立方米,可生产中高端鲑鳟成品鱼800万尾,年产量4万吨,带动就业岗位近万人,形成百亿级深远海产业集群。

       围绕“打造蓝色粮仓”,山东大力培育海洋支柱产业,实施海洋大项目带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化、融合化。目前,国家级海洋牧场达54处、占全国40%,建成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32家。烟台启动了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建造项目——“百箱计划”;威海建设海洋牧场生态综合体,开创“多营养层次生态模式”;滨州向海洋要资源,建设国创风能大功率(6MW以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建。

      在烟台海域,从空中看,有一个形似三个花瓣的建筑物浮在海面上,这是山东海洋集团建设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

“‘耕海1号’一期项目平台总养殖体积3万立方米,每年可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年可接待游客五万人次以上。”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贾莹介绍,“耕海1号”是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采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机结合,构建了我国装备型海洋牧场发展的新模式。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宋贤成自豪地表示,烟台海洋牧场集群入选了首批山东省新旧动能“雁阵型”产业集群,形成了海洋牧场建设“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格局。

       在滨州市,海水淡化、提溴实现了“一水多用”。该市探索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将海水加工过滤进行淡化,产生工业用纯水和浓盐水,浓盐水提溴后制盐,把海水“吃干榨净”,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东营滨海湿地成为多种鸟类嬉戏栖息之地。 东营市委网信办供图

       在山东采访期间,记者不但感受到了海洋事业的强劲发展,还感受到了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对向海图强的蓬勃热情,让记者看到了海洋强国建设的“山东力量”。

       一项项科研成果,一件件改革创新,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海洋强省”这篇文章,山东做了很多,记者看到和感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相信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蓝海山东定会描绘出新时代的强海山东,把“蓝海之梦”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