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双减”政策下的教师之难
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自2021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负担得到了明显地减轻,校内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校外的培训机构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在这一切成果的背后,除了有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一线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双减”之下,学生的负担确实得到了有效的减轻,但是校内老师的担子却在逐渐加重。
义务教育“双减”,减的是学生的负担、压力,却不能减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学生减少了作业量,离开了课外辅导之后,保证学生成绩提高的重担就完全落到了老师的肩上。既然减少了学生课下的作业量,那么就必须保证课上的教学质量,那也就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能过多占用课下时间,老师们就必须要做到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然而一味的快节奏、赶进度又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毕竟一个班里面,少则二三十名,多则五六十名学生,学生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对于老师来说是一大难点。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这就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备课难度,增大了备课的压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从一位在职老师口中了解到,有些学校为了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校内外频繁举办各种培训、讲座、研习会。这让本就备课压力大的老师们分身乏术、苦不堪言。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培训、讲座只是流于形式,对提高教学能力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其负面作用已经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来自备课的压力只是一个方面,老师的课后工作与之前相比也大大增加。在课后作业减少、课外培训取消了之后,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们被要求做更多的课后服务。比如放学后设置自习课,老师下班后还需要看自习。再比如在假期,老师要每天每周批改反馈学生的作业,要在规定时间开设线上线下答疑课,毫无疑问,这些课后服务都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挤占老师的休息时间,成为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教师之难,亟需解决。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如果在教学活动中长期面临着高负担、高压力,那么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也就自然会影响的学生的成绩。因此,不论是出于对老师的身心健康的考虑,还是出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亦或是出于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考虑,都必须要尽快解决“双减”政策下的教师之难。这既需要党和国家统筹全局,统一制定大的方针政策,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同时也需要各个学校因地制宜,对教学、培训活动做出合理的调整。比如频繁培训的学校可以适当减少培训的次数,或者让教师们分批次进行培训;也可以招聘兼职老师,负责放学后的看自习;或者适当缩小班级规模,减少每班学生数量等。
另外,提高教师待遇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这既是一项法律规定,一项政治任务,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庄严承诺。从近两年国家对此政策的督导频度和力度来看,依然有地方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新形势下,应以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尽快将这一政策落实。
我们可以看到,“双减”政策在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以上种种都是“双减”带来的好处,它推进我们的义务教育向更公平、更全面、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线的老师在含辛茹苦的付出,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承受着极大的身心压力。
解决“双减”政策之下的教师之难,是当下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解老师之难,方能更好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义务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调研员、国廉评论员:贾振岚、朱军)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