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法治建设最后一公里推进基层廉政建设

2022-06-17 19:24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风政风持续优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建设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的同时,村(居)级层面的廉政问题仍然时有发生,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廉政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要。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显著提升,依法办事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在村(居)级层面,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因为法治建设的不够完备,依法自治的体制框架不够完善,导致廉政风险持续存在。要织牢基层组织的廉政网,降低廉政风险隐患,就必须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打通基层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以依法管理为着力点,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意识。
      长期以来,人情社会和“家长式”管理模式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的传统特色。村(居)干部熟悉这种组织管理模式,同时,这种模式也为其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村(居)级层面的廉政建设,必须从扭转基层群众自治的管理模式入手,要将依法管理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的唯一管理模式。“两委”干部的选用要突出法制要素,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工作,使其从思想上扭转管理观念,熟悉法治化管理方式。
      以制度建设为立足点,切实严密基层组织的管理监督体系。
      从村(居)层面来看,制度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是导致廉政风险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用制度管人和靠制度办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建立起规范高效的运转体制。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民主作用。上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指导责任,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体制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智力保障。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作用,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构筑起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监督体系,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体制机制运转正常。
      以法律援助为突破点,切实增强基层群众的法律运用能力。
      基层组织廉政问题时有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基层群众的依法维权的成本太高。以信访为例,群众维权成本只是一张车票。而依法维权的成本往往不单是经济方面的压力,更是时间、精力等多重因素交织。要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就必须把法律援助作为重要突破口,减低依法维权成本,提升依法维权效率,如此才能扭转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局面。具体来说,就是要面向基层群众,贴近基层实际,尽可能简化程序。要加大普法下乡的力度和频次,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选取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内容,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法治化水平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水平,要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指引下,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多个维度,综合发力,持续推进,才能最终打通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廉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证。
(作者:国廉评论员 王伟)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