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吴天成

2022-12-12 17:2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体会
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驻赞皇县北洼村工作组长第一书记 吴天成

        党的第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明确了今后我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建设不平衡,公服资源配置不对等矛盾突显。这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也是社会发展必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全面准确理解内涵,精准细致把握外延,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担当责任,敢于自我革命,勇于探索创新,不断研究解决新时代城乡发展建设中的“短板”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向更高质量发展。

        一、确实把优化政府职能体系和组织结构作为促进新时代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农村治理体系“头重腿软肚皮大”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示,要把推进组织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呈多次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既是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深化,也是对新时代实施乡村组织振兴提出的具体要求。
\"\"
(城乡二无体制下,乡村振兴组织结构示“头重腿软肚皮大”)
 
        要优化政府职能结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能体系和组织结构,体制障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障碍,没有一个“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落实高效”的政府职能机构,乡村振兴就难以落到实处。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为加强农村工作组织领导,87年以来,国家先后成立了多个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但由于这些部门结构单一、职权利不够集中,不但问题得不到根治,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砝码和门坎。必须清醒认识到组织机构设置多,替代不了对工作的重视,也不代表工作有人去干。持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政府职能体系和组织结构,理顺城乡治理关系,积极探索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政府实施城乡“分编统治”的组织管理模式。如对市(县)现行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在机关设立大的“城镇建设部和农村农业部”,将部设立副市(县)级编制,由一名副市(县)级任部长,根据需要编配2-3名副部长,把所涉及的组织、宣传、人财物等职能部门分类归口编配,也就是管城镇的不再兼管农村,管农村的不再去负责城镇,这不仅能减少工作交叉重叠,防止推诿扯皮,清除政出多头、政出多门,还能提高工作效益、消除重城轻农思想,解决农村治理体系“头重”的问题。
\"\"
(优化政府组织职能结构以后,城乡实行“分编统治”组织管理模式示)
 
        要理顺乡镇服务职能。乡镇是城乡建设的中间层、结合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2017年《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指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乡镇工作实际,确定党政机构设置形式和数额,可设立若干办公室,也可只设若干综合性岗位。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基层政权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调配必须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事务特点,不简单照搬上级机关设置模式。针对乡镇编制体制结构部门繁多、队伍庞大、职能不清、管辖区域参差不齐的问题。主动适应新时代乡镇组织管理特点,打破“县乡一致”组编模式,采取“撤乡并镇”的方式,优化乡镇组织结构,合理编配政府人员,科学划定管辖区域,理顺乡镇服务职能,允许采取“一对多”的组织结构模式,由一个机构承接多个上级部门,把原“保姆托管式”组管模式调整到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上来,努力打造“系统完备、结构科学、运行高效”的乡镇党政治理体系,确实解决乡镇组织结构“肚皮大”的问题。
        要夯实乡村组织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施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减少,“空心村”逐步增多的实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乡村建设特点,科学设立党的基层组织,如对居住人口少、资源短缺(常住人口低于500人以下)的小村庄,可采取“合村并组”的方式,将2个或几个村庄进行区域组合,用每村第一个字命名成立基层党支部,或采取成立“片区支部”的形式,既尊重民意、保留原味,又节省人财资源,还能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建立城乡融合、上下衔接的人才保障体系,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采取优选配强的原则,把思想基础好、政治靠得住、群众联系紧、致富门路广愿意到农村发展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和优秀企业返乡人员选拔到“两委”班子中来,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腿软”的问题。
 
        二、确实把加强乡村规划作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资源浪费“盲目建设标准低”的问题
        乡村要振兴,规划必先行。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二步走的战略部署:从二〇二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强乡村规划,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关键步骤。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定位,落实规划责任,不断提高乡村振兴建设质量。
\"\"
(图为全国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该村从六、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已完成了三次大的规划建设)
 
        要认清为什么编制规划。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农村发展是个什么样,乡村振兴怎么搞、如何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自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也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指示要求,充分说明了加强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尽快理清工作思路,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吃透上级政策标准,结合地区实际,成立专职小组,重点围绕乡村现有资源要素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等搞好调查摸底,确实把农村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找准,把现代化建设中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摸清,把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的规划标准定实。
        要弄清怎样编制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2022年《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指出:要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只是局部阶段、短期的攻坚战,而是一项关乎我国整个农村的未来发展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地大物博、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有2851个县级行政区、39888个乡级行政区、468.1万个行政村,且80%的都在农村,如果没有一个规划科学、谋划前瞻的建设构想,乡村振兴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高质量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当前我国城市和乡村实行的是两个规划体系、两套规划管理制度,在规划方面存在城乡脱节的问题。要遵循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规律,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多规合一”的原则,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总要求,不断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城乡镇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以县(区)为主要单元,县城乡镇乡村为主要载体,对各载体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进行统筹谋划,将文化、科技、数字、平安建设等现代元素纳入其中,编制完成县(区)综合规划,尔后生成县城、乡镇、乡村三个层面的分体规划。同时要拿出相关道路、住宅、水电、生态景观等基础设施配套方案。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地方民意愿,体现地方特色,科学合理确定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目标与措施,确保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
(某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干部研究制定的乡村规划建设示意图)
 
        要明确谁来编制规划。什么时间编制规划,谁来负责编制规划,各级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项目建设标准低质量差,衔接不紧断层脱节,群众满意度不高。其原因是一些职能部门对编制规划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职责明确不到位造成的。必须牢固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坚持“谁牵头谁监管、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完善规划编制责任机制,狠抓以县城为中心,以县城、乡镇、乡村三级为主要载体的编制规划落实,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职能部门要牵头负责,发改、住建、文化、教育医疗、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把握好法规政策,明确规划内容、标准、时限和职责,各载体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抓好规划编制工作的落实,做到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要坚持求真务实,按照真实新严的标准要求,坚决禁止搞花拳绣腿、繁文缛节、贪大求洋、好大求功脱离实际的“面子规划工程”,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确实把加强乡镇建设作为促进新时代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断层脱节衔接不紧”的问题
        乡村要振兴,乡镇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没有乡镇振兴乡村振兴就会缺位、断层。加强乡镇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镇振兴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要充分借鉴国内外乡镇建设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研究解决乡镇发展建设“断层脱节衔接不紧”的问题。
 
\"\"
(县城、乡镇、乡村三级发展建设现状对照图)
 
        优化乡镇发展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借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强调:加强以乡镇政府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优化乡镇结构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乡镇区位条件、人口数量、占地面积、资源禀赋等不同,按照农业集聚类、工业发展类、特色保护类的思路,加快推进乡镇集镇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优化乡镇产业布局,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抓手,结合乡镇资源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允许一些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影响小、基础设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镇落户发展。引导扶持乡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更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二三产业,以增加乡镇内生动力。同时充分发挥乡镇产业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适当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下放到村庄腹地,促进城镇与乡村融合发展,不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就近就业的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是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要求,解决宜居是推动乡镇振兴的重点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适应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尽快启动乡镇集镇规划布局,稳步推进“撤乡并镇”,引导建设用地资源从乡村地区向集镇集聚,将乡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民生设施统一纳入乡村振兴建设支持范畴,加大集镇建设的资金投入,突出抓好以道路、水电气、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垃圾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城乡资源共建共享、复合利用的原则,按照生态宜居、科技强镇的要求,不断加大美丽乡镇、科技乡镇、生态乡镇、数字平安乡镇建设。对距离县城较近的乡镇,直接纳入县城生活圈,引导县城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不断提高资源利用节约化集约化水平,确实打通乡镇服务保障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某地区乡镇集市建设管理现状)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加强乡镇建设,没有政策资金保障乡镇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当前用于城市建设的政策资金保障比较充足,但用于乡镇几乎是“空白”。2018年财政部发布了《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财政保障乡村振兴提出了“五个到位”的总要求。2017年《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改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和小城镇。完善乡镇财政保障机制。将乡镇资金保障纳入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之中,进行总体统筹、总体安排,合理分配。坚持实事求的原则,不搞不搞“一刀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税源基础差、财政收支弱的乡镇,可落实差别化的财政保障体制,使乡镇建设能够平衡发展。加强乡镇集镇管理,规范市场运营模式,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乡镇违规违法建筑、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清理私搭乱建和违规违法占地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确实维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使乡镇真正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乡村”的桥梁和纽带。
 
        四、确实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促进新时代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只有做到产业振兴,才能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
        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粮仓。土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粮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物质保障。保土地就是保粮仓,保粮仓就是保生命、保安全。党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针对当前土地管控不严,摞荒地增多,耕种殖率低,标准化农田较少的问题。要完善土地承包监管机制,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顺序,统筹落实好土地管控边线,加强农村摞荒地、闲置和违规违法占地综合治理。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耕地地力等级,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既守住18亿亩基本农田不受侵犯,又要确保土地耕种率,提升粮食产能和种粮收益,确保粮食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要大力实施人才科技强农战略。人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科技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产业服务人才不足、科技运用率低,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2022年《“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力争突破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和短板技术,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稳居世界第一方阵,生物育种、农业5G应用、动物疫苗等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深入实施人才强农、科技助农战略,按照城乡区域化发展的要求,以市县(区)为载体,依托职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采取“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农民自愿”的方式,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有能力、懂专业的人才组建农业产业合作服务机构。如在发展种植养殖上,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的产业经营服务模式,由政府负责监督管理、企业负责托管经营、农民自愿出地参股的方式,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向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保障发展,努力构建与新时代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农业产业现代化装备研发投入,落实惠农业产业械装备补贴,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强化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保障机制,努力构建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生产体系。
\"\"
(某地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有效解决了从事农业产业劳力不足的问题)
 
        要实施农业创新驱动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深加工精加工再加工不足,生产与需求脱节、附加值低是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做大做强品牌产业,围绕拓展产业发展规模,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努力在标准化种植、品牌化发展、专业化服务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农业生态保护等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等,不断培育发展新型支柱农业产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大数据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型服务农业产业。积极支持有思想、敢创新爱农业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鼓励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开发农业产业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创业空间和渠道,以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效益。
 
\"\"
(某工作组将农业产业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让一个废石头卖出了一斤“鸡蛋钱”)
 
        五、确实把深化纠治“四风”作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关键、最直接是抓好工作落实,唯有制度健全、监督到位、保障有力,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有效落实、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强化职能抓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雁飞千里靠头雁”。工作推进难、标准低、与现代化建设差距大,其主因还是在组织领导者、“领头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短期目标是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期目标则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农村现代化如何发展、怎样建设的问题,是一项综合性、区域性的宏伟工程。不仅只是乡村层面的振兴,还包括区域内城镇(县城、乡镇)层面的振兴,它们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可分割的三个载体。不仅要抓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还要抓好基础设施、服务保障、环境综合治理等相关配套体系振兴,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和事物的生长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因此仅凭单一的职能部门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要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工作职责,整合建设资源,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门多不尽责、策多无人管”的问题。
        要坚持纠治“四风”抓落实。习近平指出:要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文山会海”一直是困绕基层的一大难题,占用基层干部时间长、牵扯精力多。如一些部门在下发指示、制定规划等公文办理上,自身不能准确理解上级意图,把上级的指示要求转化为基层抓落实的主要依据和方法,而是层层照搬照抄,甚至搞原文转发,大话套话多,基层操作性不强、知晓率低。召开会议无论大小事宜都要求“一把手”参加,看似落实指示“不打折、不走样”,实质上是能力素质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要规范基层工作秩序,完善基层会议召开和公文办理机制,确实把依法行政落实在基层工作中来。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多为基层“一把手”减负,给分管领导明责,让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要持之以恒督查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纠“四风”与树立新风并举,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要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深化治理不担当不作为、困扰基层工作的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不断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
        要坚持实事求是抓落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党生存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出了人类发展奇迹,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标准不高、衔接不接等问题。分析原因,既有形式主义的影子,也有脱离实事求是的影子。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和各环节,紧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定期梳理问题线索,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确实把一切工作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