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间还给孩子,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8-14 12:03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的建议》时表示,对上课拖堂和课间禁出教室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鼓励学校成立课间监督小组,轮流参与课间监督和管理。

这让人眼前一亮,它为真正落实“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让人看到了政策的决心、诚意和改变现实的希望。

去年11月左右,“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一度引发全社会热议。很多家长反映,如今课间10分钟的校园“静悄悄”,孩子们或不能出教室,或不能出教学楼,奔跑、嬉戏更被严格禁止,一些学校只允许孩子上厕所、倒水。被“圈养”的孩子们,只能在座位上聊天、做作业或做“纸面游戏”。

谁都知道,在课间10分钟,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跑一跑、跳一跳、耍一耍的重要性。经过一堂课高度紧张、快节奏的学习,短暂的课间休息可以让孩子们调节大脑、放松身心,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学习。而且,利用课间10分钟走出去活动活动、晒晒太阳、与同学说说笑笑,对于预防近视、减少肥胖等也大有好处。

道理谁都懂,那为何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还那么难呢?原因也简单。禁止学生出教室,最大的考虑在于学校和教师担心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为了管理方便,干脆一刀切地把学生“圈”在教室里、“箍”在座位上。

这些现实可以理解,但不能成为牺牲学生课间10分钟的理由。因为张弛有度的学习节奏、有来有往的社交活动,不是大人们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必需。玩耍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健康成长和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保障孩子们的休息权、玩耍权,优先于学校的管理需要。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同年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明确提到,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也特别强调,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去年11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应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的课间活动限制。

浙江此次出台的措施中,以上课拖堂和课间禁出教室行为为治理的焦点,这抓住了“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难以落实的症结;通过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鼓励学校成立课间监督小组,轮流参与课间监督和管理,则给出了具体且易于操作的办法,既能倒逼各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坚决落实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学校合理的管理自主权,对学校来说有压力但也不至于管过界,尺度拿捏得刚好。

值得一提的是,对上课拖堂和课间禁出教室行为的治理,不是一时的、一阵风的,它是依托在今年开展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专项行动大背景之下的。这将更有效地保障制度的连贯性和效果的延续性,让政策真正且长久地惠及每一位学生。据报道,目前宁波、嘉兴的部分区已经在省教育厅措施要求的基础上出台并执行更具体的办法,通过学校开展教学督查、教育主管部门不打招呼进校园“推门听课”等多种方式,确保不拖堂、禁止学生出教室现象得到彻底改变,让“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得到落实。

当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考虑到目前的举措多是针对学校,为了避免“自己监督自己”导致流于形式,不妨引入家长等外部力量参与监督。而从根本上说,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课间10分钟的安保能力、优化班级师生配比等。对于偶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应当完善处置机制,避免学校“无限担责”,让学校和教师对让孩子们在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免于担忧。总之,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办法总比困难多。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