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廉评论福建观察室主任 易国权
2025-03-01 08:57
2025年2月24日,国廉评论舆情观察中心福建观察室易国泉主任、副主任李吉兴,与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的主创团队,制片人陈传棋,制片主任梁中平,执行制片人许玲等,在福建电视台栏目组,举行了关于法治宣传、国家廉政、服务维权座谈会。
双方通过深入交流,达成了关于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国廉评论的专业法学研究优势,和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的传播辐射优势,在福建省范围内,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并集法治宣传、国家廉政、服务理政平台于一体,据以扩大法治覆盖面和国廉评论影响力,提升公众法治意识和国民素养,为推动当前福建省范围内的法治并行建设、国家廉政思想、理政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廉评论与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的携手共进,必将成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有生力量。座谈会上,双方就如何做好法治宣传、国廉推广,服务理政等相关工作,提出了如下几点设想:
(一)打造系列法治专题节目
首先,深度解读法律热点。具体合作办法,包括如下:
(1)对于法律热点问题,双方均明确提出,在具体合作中,首要关注当下社会热点法律事件,由双方共同组建专业的法学专家团队,针对存在的热点事件,进行全面且深入剖析,从法治角度,解读事件背后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影响。
(2)在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中,开设专门的热点解读板块,以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呈现。同时,在国廉评论网开设相应专题页面,发布深度解读文章、视频节目等,方便观众和网友进一步了解。
其次,聚焦民生法律问题。具体合作办法,包括如下:
(1)围绕普遍存在的法律现象范围,包括:婚姻家庭、劳动纠纷、房产继承、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以及众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制作系列专题节目。
(2)在系列专题节目中,具体合作方式,包括:
①通过真实案例再现、律师现场解答、法律条文讲解等方式,让观众直观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②在国廉评论网设立民生法律问题咨询专区,由专业法律团队,在线解答网友提问,实现线上线下即时互动。
(二)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其一、举办大型法治讲座,具体合作办法如下:
(1)由双方联合邀请知名法学专家、学者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举办大型法治讲座。讲座内容涵盖宪法、民法典、刑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对讲座进行现场录制,并在《与法同行》编辑部中播出精华片段,扩大讲座的影响力。国廉评论网则对讲座进行全程报道,发布讲座资料、专家观点等,吸引更多人关注。
其二、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具体合作办法如下:
(1)由双方共同策划组织,面向全社会,公开举行大型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现场互动。
(2)线上方式,在国廉评论网和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置竞赛入口,方便广大网友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
(3)线下方式,则在各地市设立分赛场,组织法律知识现场竞赛。
(4)相关活动规则:对于法律知识竞赛中的优胜者,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公众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与法同行》栏目,以及国廉评论网,进一步推进法律知识全民竞赛活动,以达到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治意识,从而实现依法治国,倡导国家廉政,推动服务理政的和谐社会创建目标。
(三)为企业提供“媒体+法治”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持
一、权威法治媒体平台赋能
针对企业关注的法律问题(如合同纠纷、劳动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策划制作专题访谈节目,或以案例解析节目,同时邀请法学专家、企业家、国廉评论法学专家等,共同探讨上述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与方案。
二、全媒体传播矩阵支持,具体包括:
1、权威法治媒体端支持:在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中,结合国廉评论平台,开设“法治企业课堂”板块,定期发布简短法律知识科普。
2、 新媒体端支持:通过国廉评论官方网站、微信、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推送企业法律风险提示短视频、政策解读等内容。
3、线下端支持:通过《与法同行》栏目,携手国廉评论,联合企业、法学专家等,开展“法治宣传进园区”活动,通过线下法治宣传活动等形式,达到提高民企以及人民的法律意识的法律宣传目的,从而实现全民法律知识的普及。
三、政企资源对接与维权协助
(1)组织“企业家与司法机关面对面”访谈节目,为政、企沟通,搭建起公益桥梁,同时,邀请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涉企政策进行现场解讯。此外,通过政企桥梁的搭设,由相关职能机构正面回应企业诉求。
(2)通过设置“节目舆情反馈机制”,帮助企业向有关部门反映法律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集点、难点、痛点问题。
(3)企业维权公益支持。针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商标被侵权、商业秘密遭泄露等,由栏目平台进行相应的跟踪报道。通过借助媒体监督,推动企业相关维权诉求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此外,还可联合国廉评论法学专家组,或联合律师事务所,共同为企业维权,提供公益法律咨询解答,或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以降低企业的维权成本。
四、定制化法治宣传服务
(1)、企业形象法治赋能服务。通过与法同行与国廉评论的相互合作,为企业制作“法治企业”宣传片,展示企业依法治企理念,为企业增强合作伙伴及消费者信任度,实现以法治宣传服务的目标。
(2)、为企业提供法治专题宣传报道服务。通过与法同行与国廉评论的相互合作,为企业的法治,拟定专题宣传报道文案,并采用以与法同行直观栏目为主,国廉评论为辅助模式,根据企业需要,拍摄相应规模的企业法治影视报道,以此塑造企业、规范企业的法律形象。
(四)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与传播
通过《与法同行》栏目,与国廉评论平台,创作出一整套包含法治建设、国家廉政、服务理政内容,具有正能量的文化作品,采取影视频形式进行推广传播。 具体实践中,可以以如下途径,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与传播。
(1)通过制作法治、廉政等内容相关的微电影、微视频。
(2)通过双方共同合作,创作拍摄一系列包含法治、廉政文化等内容的微电影、微视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传播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国家廉政、服务理政思想。
(3)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内容,涵盖法治故事、法律科普、法治人物事迹、国家廉政、弘扬社会正气等。
(4)通过各级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等,进行广泛的法治、廉政、正能量、爱国主义等思想的传播,同时在国廉评论网,设立专门的法治文化作品展示区,方便观众和网友观看。
(五)提供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
关于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问题,可依《与法同行》、国廉评论两平台的彼此优势作用,采取如下途径与办法,为广大群众或企业等,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
(1)通过在两大平台所在单位,建立起互联互通的法律咨询服务热线,为所需要的企业与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援助。
(2)通过《与法同行》的律师服务团队,以及国廉评论的法学专家团队,在两大平台、网络上,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服务热线,为企业及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援助。
(3)通过在《与法同行》栏目中的律师服务团,或国廉评论的法学专家团,轮岗于与法同行栏目,或国廉评论网络服务平台值岗,建立起法学服务团队,并轮流值班接听,为企业及群众提供服务援助。
(4)通过设置热线电话,并在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以及国廉评论网进行公布,方便公众随时所需地进行法律咨询。对于简单的法律问题,律师当场给予解答;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进行相关咨询问题登载存档后,由双方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分析,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
(5)通过定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针对经济困难的群众、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共同开展法律援助活动。
(6)通过双方彼此整合资源,建立起法律援助合作机制,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
(7)通过合作设置法律援助平台,为公众提供相应所需的法律援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法治宣传人才培养
随着产业的发展,法治的推广,庞大的市场,均需要相关法治宣传人才的辛勤付出,才能达到法律普及的目标。据此,关于法治宣传员的培养,显然已迫在眉睫,故此,在合作期间,可以通过如下办法,由双方现有的专业人才,组成人才培养团队,举办相应的培训等,达到法治宣传人才培养的目的。
(1)通过举办法治宣传培训班,整合需要此相关培训的组织与机构及社会群众资源等,加强法治宣传人才的培养。
(2)通过联合定期举办法治宣传培训班,邀请国廉评论的法学专家、《与法同行》的媒体工作者、《法律服务机构》资深律师等,为来自基层的法治宣传工作人员、法律志愿者等,进行系统全面常规的培训,使其达到培训所拟定的目标,并颁发相应证书,以此实现相应的法治普及发展目标。
(3)相关培训内容,法律类,可以包括:民法典培训、、行政法培训、刑法培训。
(4)相关培训内容,汉语类,可以包括:创作类文秘写作,文案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传播技巧、法治宣传策划等方面,提高法治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5)通过双方合作,开展实践交流活动:组织法治宣传工作人员到基层进行实践锻炼,深入了解群众的法律需求和法治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开展内部交流活动,分享法治宣传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双方工作人员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6)通过以上合作设想与做法,国廉评论网与福建《与法同行》编辑部有望在法治宣传、推广及服务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将不断探索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治宣传与服务。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