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07:36
近日,香港富商李嘉诚拟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这场交易不仅涉及商业利益的转移,更因触及国家战略安全与民族大义,招致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转载多篇批评文章,舆论场中“卖国”“跪低”等声浪汹涌。作为商人,李嘉诚的逐利本能无可厚非,但当资本逻辑与国家利益冲突时,若选择“在商言商”而背弃底线,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交易本质:地缘政治棋局中的“战略咽喉”易主
此次交易的焦点,在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作为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中国22.7%的货船需经此通行,其对中国与拉美60%以上的贸易、全球供应链稳定乃至新能源矿产运输至关重要。美国智库直言,这是“与中国竞争的重大胜利”,反华政客更视其为“夺回战略枢纽”的关键一步。
表面看,这是一场“纯商业交易”,实则暗藏美国“贸易武器化”野心:
军事威慑:通过控制港口,美军可快速投送兵力至太平洋与大西洋,强化对西半球的军事霸权;
贸易钳制:贝莱德承诺共享航运数据,美国可精准监控中国供应链,甚至通过调高通行费、限制停泊等手段削弱中国贸易竞争力;
“一带一路”梗阻:中国在拉美、非洲的基建项目(如蒙内铁路)恐因物流中断而成本飙升,削弱经济影响力。
二、历史警示:从“买办商人”到国家利益背叛者
李嘉诚的争议,本质是资本与国家责任的撕裂。回溯其商业轨迹,“买办思维”早已显露:
掏空香港:上世纪通过汇丰资本炒高地价,将香港制造业占比从30%压至不足1%,资本外流至英国;
囤地套现:在大陆囤地待涨后撤资,2013-2016年向英国转移3720亿港元;
国籍模糊:虽自称“爱国企业家”,却持加拿大永居权,交易前改回中国籍的行为更显投机。
这与19世纪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的买办如出一辙——借外国资本掠夺本国财富,表面推动近代化,实则掏空国家元气。网友怒斥其“超级买办”,恰是因历史教训昭然若揭。
三、底线何在:资本无国界,商人须有祖国
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无可厚非,但涉及国家命脉的领域不容让步。中国《对外投资法》已明确限制关键基础设施出售,港口、能源等战略资产更应严防“卡脖子”风险。李嘉诚的抉择暴露出三重危机:
1.家国情怀缺失:商人可以“无祖国”,但若享受中国发展红利却无视国家安危,便是对民族根基的背叛;
2.法律监管漏洞:交易虽“合法”,却暴露现行法规对战略资源保护的不足,亟需细化审查机制;
3.舆论监督乏力:若非港澳办罕见发声,此类交易或悄然完成,凸显社会监督体系需进一步强化。
四、破局之道:硬实力与软约束并举
面对美国“港口绞杀”,中国需多维度应对:
替代通道:加速克拉运河、吉布提港等“一带一路”备份项目建设,分散海运风险;
技术突围:依托北斗导航、区块链打造自主航运系统,减少对美数据依赖;
法律反制:联合欧盟、拉美审查交易合法性,以反垄断条款阻挠关键资产转移。
更根本的,是重塑商人群体的价值观。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疾呼:“没有祖国的商人只会沦为被欺凌的孤儿。” 商人逐利的前提,应是守住国家利益的底线——这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生存法则。
五、结语:商业的归商业,国家的归国家
李嘉诚的“战略性撤退”,撕开了资本全球化时代的残酷真相:当商人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时,民族尊严与安全便成为代价。历史早已证明,买办思维终将遭人民唾弃,唯有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商人,方能赢得尊重与未来。此次交易是一记警钟:中国崛起之路,容不得“无根之木”,更容不得“背刺之刃”。(国廉评论四川观察室主任 刘中华)
编辑:李旭平
审核:张绍彬
监制:窦兰芳
联系我们:010-68286448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