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8:31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但近年来,个别基层干部滥用“小微权力”、截留惠民资金等腐败问题,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如何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各地以“监督、制度、科技、教育、惩治”五维发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反腐“组合拳”。
一、织密监督网络:让“微权力”处处受约束
“以前想举报怕遭报复,现在手机点一点就有人跟进,方便又安全!”某社区居民感慨。各地通过整合基层纪检力量,构建“纪检监察+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立体网络:
体系下沉:在乡镇(街道)设立纪检监察工作室,向村(社区)派出监察联络员,实现监督“触角”直达一线;
渠道畅通:开通“一键举报”APP、微信小程序,设立“流动接访点”,建立匿名举报保护机制,2024年某省通过线上渠道受理基层腐败线索同比增长40%;
清单明权:全面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将村级事务细化为50余项具体事项,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什么事能办、找谁办、怎么办”,从源头压缩寻租空间。
二、扎紧制度笼子:用刚性约束堵住“微漏洞”
制度缺位是基层腐败的温床。各地以“三务公开”为抓手,推动权力运行透明化:
阳光晾晒:依托村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等平台,定期公示惠民资金发放、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关键信息,2024年某县通过公开发现并整改问题237起;
轮岗审计:对村(社区)主职干部实行任期内至少一次经济责任审计,推行跨村(社区)轮岗制度,近三年某地级市调整基层干部岗位1200余人次,有效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
第三方介入:引入专业审计机构、律师团队等对扶贫项目、集体“三资”管理开展独立评估,2024年某省通过第三方监督挽回经济损失超3000万元。
三、科技赋能监督:让“数据铁笼”管住“微腐败”
“大数据比对发现,某村低保户家庭存款异常,立即启动核查!”某地通过建立“民生资金监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碰撞:
智慧监管:将社保、医保、扶贫等资金数据纳入系统,自动比对身份信息、资产状况等,2024年某省通过系统预警揪出“错保”“漏保”“骗保”问题189起;
区块链存证:部分地区试点将村级财务凭证、工程合同等上链存储,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从技术层面杜绝造假可能;
可视化监督:开发“村级事务公开大屏”,村民扫码即可查询资金流向、项目进度,让“糊涂账”变成“明白账”。
四、强化教育警示:让廉洁意识浸润“微单元”
“看到曾经的同事因贪腐入狱,我深受震撼……”在某县基层干部警示教育会上,一名村支书感慨道。各地将廉政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精准滴灌:针对村级财务、征地拆迁等高频腐败领域,定制“案例+法规”专题课程,2024年全国开展基层廉政培训超20万场,覆盖干部超500万人次;
文化浸润:打造“廉政文化广场”“清风长廊”,创作方言快板、廉政小品等本土作品,让廉洁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家庭助廉:开展“廉洁家属”评选,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通过“八小时外”监督筑牢拒腐防线。
五、保持高压震慑:对“微腐败”露头就打
“某村原党支部书记截留危房改造资金3.2万元,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各地对基层腐败坚持“零容忍”,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8.2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1.5万人,通报典型案例超2万例。
快查快办:建立基层腐败问题“优先查办”机制,简单案件15日内办结,复杂案件30日内反馈进展;
以案促改:每查结一起案件,同步开展“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整改”,推动案发单位完善制度漏洞,2024年某省通过以案促改建立制度机制480余项。
结语: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基层反腐,关乎民心向背。从“被动查”到“主动防”,从“单一治”到“系统管”,各地正以“钉钉子”精神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米”。随着监督体系日益完善、科技赋能持续深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一幅“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廉评论湖北省舆情观察中心江国青)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