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5:39
退役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退役军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关心、优待退役军人,加强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其依法享有的权益。然而,惠阳区秋长街道退伍军人叶兆恒一家的遭遇,却暴露出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在基层落实中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叶兆恒一家承包的0.91亩耕地因道路施工被破坏,无法耕种,造成持续性经济损失。更令人遗憾的是,自2020年启动征收程序以来,相关部门在征收过程中存在多项违法行为:未依法公示国务院征地批文、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补偿安置方案未依法公告、未公示补偿专项资金证明、未出具分户评估报告等。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更直接侵害了退役军人家庭的合法权益。
2025年7月18日,国廉评论网工作人员持单位介绍信前往惠州市委宣传部对接此事,却遭到一位吴姓的领导拒绝接待。这一行为不仅反映出个别干部对退役军人权益的漠视,更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法治意识的缺失和官僚主义作风的盛行:
回溯退伍军人叶兆恒一家的"征地未得到合理赔偿"事宜,无论具体责任归属如何,百姓的合理诉求都应得到正视。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用耐心化解矛盾,用公正回应期待。秋长街道办作为基层政府机构,与群众距离最近,本应是倾听诉求的"第一站";市委宣传部作为负责协调沟通的部门,更应发挥桥梁作用,而非成为信息流通的"梗阻"。当持介绍信的工作人员都被拒之门外,不难想象普通群众面对办事窗口时的无助——或许是"这件事不归我们管"的推诿,或许是"领导不在"的敷衍,或许是"按流程走"的搪塞,一道道无形的"门槛",让群众的期待在来回奔波中逐渐冷却。
这种"闭门羹"现象,暴露的是某些干部"官本位"思想的余毒。在这些人眼中,政府大门的"开关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接待与否全凭主观意愿,而非职责要求。他们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定位:政府办公楼的每一扇门,都是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公职人员的每一份俸禄,都来自群众的供养。拒绝合理诉求,本质上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对群众信任的辜负。当地政府如果连基本的沟通都吝于回应,何谈"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拒见"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层问题。是赔偿事宜涉及敏感矛盾,试图"捂盖子"?还是相关部门工作存在疏漏,害怕被追问?抑或是对舆论监督的天然抵触?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回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近年来,从"操场埋尸案"到"孙小果案",诸多案例早已证明:越是试图掩盖问题,越是会让小矛盾拖成大问题,让局部问题演变成影响公信力的全局问题。相反,那些敢于直面问题、主动回应诉求的地方政府,往往能在坦诚沟通中赢得群众理解,在依法依规中化解矛盾。
百姓进政府大门的难度,直接衡量着治理体系的温度与效能。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群众凭一张身份证就能办理多项业务;在广东"数字政府"建设中,大量事项实现"掌上办""网上办"——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只要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就一定能找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办法。反观"拒绝接待"的做法,与新时代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显然背道而驰。
破解"进门难"问题,既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观念转变。一方面,应完善政务接待规范,明确对合理诉求的回应流程,对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待、推诿扯皮的行为建立问责机制,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硬性要求;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降低群众办事门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根本上减少"上门求助"的必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引导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真正树立"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当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栋,群众又何须"叩门"求助?
政府大门的门槛,从来不该高过群众的期待;公职人员的姿态,永远不能凌驾于百姓的需求之上。惠州市委宣传部的这次"拒见",应成为一次深刻的警醒: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每一个政府部门、每一位公职人员都要牢记,打开大门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是责任担当。唯有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听、有回应,才能让政府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让基层治理的根基扎得更牢。
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叶兆恒一家的遭遇,折射出当前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在基层落实中的困境: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另一方面,个别基层干部缺乏法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导致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法律法规在基层得到严格执行;
2、完善退役军人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确保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在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落实。
3、加大对侵害退役军人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纪行为“零容忍”,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4、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尊重、关爱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退役军人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们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维护。只有让每一位退役军人都能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才能真正实现《退役军人保障法》的立法初衷,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叶兆恒一家的遭遇,不仅是个案,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和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唯有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才能真正实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目标,国廉评论网建议惠州市有关部门及其领导增强法律意识、将退役军人保障法落在实处,为退役军人营造出一个公正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切实让每一位退役军人都能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国廉评论编辑部副主编 苏雨让 法律评论员 陈志松)
1、凡本网注明"来源:国廉评论网"或带有国廉评论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国廉评论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廉评论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问题联系:18201558382;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处理。